2019年度NSAF联合基金指南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2019年度NSAF联合基金指南

文章来源:   时间:2019-01-04 访问数:

 共1页  1 


   为使各位同行专家更深入理解指南内涵,了解中物院相关需求,促进科研合作,兹定于2019年1月29日9:00-16:00在北京召开2019年度NSAF基金指南宣传交流会,欢迎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感兴趣的同行专家参加!会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10号,中关村软件园二期,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三楼第二会议室。

   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同设立的NSAF联合基金,旨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优秀团队,聚焦国家安全领域核心基础性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前瞻性研究,促进开放和交流,培养高水平国防科技人才,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

  NSAF联合基金2019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和“科学中心项目”三类项目,培育项目旨在扩大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承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开放共享,促进交流合作;重点支持项目聚焦于国家战略安全领域关键瓶颈问题,面向未来可能应用的交叉学科创新和前瞻性、颠覆性基础科学方向研究;中心项目主要对部分重要基础研究领域予以稳定资助。

  2019NSAF联合基金接受以下领域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和科学中心项目申请。培育项目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50/项,资助期限为3年;重点支持项目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33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科学中心项目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26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

  一、培育项目

  主要资助科研人员依托中国绵阳研究堆及其中子科学平台、星光-Ⅲ激光装置、高平均功率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微纳工艺平台等科学装置(平台),开展基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和学科交叉前沿问题研究,依托装置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效应与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提升科学装置研究能力的实验技术、手段、方法研究。申请人申请本联合基金前,应当与相关装置(平台)所在单位进行沟通,充分了解装置的性能、状态和用户时间分配等情况。申请人可在指南发布的研究领域中自主选择研究领域,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鼓励申请人与各装置所在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后者不能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资助范围包括:

  1.基于绵阳研究堆及其中子科学平台的科学问题研究(PY1)

  1)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与效应;

  2)新能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3)关联电子体系的自旋和磁性;

  4)软物质中分子链结构、功能与特性;

  5)聚变堆第一壁材料的中子辐照研究。

  (绵阳研究堆及其中子科学平台简介请点击此处)

  2.基于星光-装置的科学问题研究(PY2)

  1)相对论等离子体物理;

  2)超快原子分子物理;

  3)等离子体中的核反应动力学研究;

  4)实验室天体物理;温热稠密物质特性;

  5)激光加载材料动力学特性;

  6)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结构与物性。

  (星光-Ⅲ装置简介请点击此处)

  3.基于高平均功率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科学问题研究(PY3)

  1)相干强太赫兹波与物质相互作用;

  2)太赫兹探测与成像;

  3)太赫兹辐射的生物效应及生物安全性;

  4)农作物生理生化、大分子及病害检测。

  (高平均功率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简介请点击此处)

  4.基于微纳工艺平台的科学问题研究(PY4)

  1)利用柔性集成微系统开展脏器病理生物学研究(注:MEMS工艺平台,集成封装平台);

  2)高性能光电器件微纳结构优化及其片上集成研究(注:纳米加工平台,集成封装平台);

  3)利用纳米通孔技术的小分子/微颗粒检测应用研究(注:纳米加工平台,MEMS工艺平台);

  4)超高精度操纵系统中跨纳//宏尺度结构和相关性能研究(注:纳米加工平台,MEMS工艺平台,集成封装平台)。

  (微纳工艺平台简介请点击此处)

  5.依托装置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效应与关键技术(PY5)

  1)先进研究堆设计及其二次源设计与中子源新技术;

  2)中子准直、聚焦和单色等束流品质调控新技术及关键器件制备;

  3)中子应用新方法及新型实验与数据分析、探测与电子学关键技术;

  4)复杂环境下的原位中子辐照与分析技术,样品环境与器件制备;

  5)超快X光诊断新原理、新方法;超快带电粒子诊断新方法、新技术;

  6)超高峰值功率激光放大压缩新方法、新技术及关键器件研制;

  7)超高峰值功率激光全域调控技术;

  8)超高峰值功率激光时空参数诊断新原理、新方法及新技术;

  9)加速器及自由电子激光的新原理、新技术及关键部件研制;

  10)高亮度电子束的新应用。

  二、重点支持项目

  主要资助高环境适应性的功能材料、复杂场景的感知技术、面向材料性能提升的微纳表面重构技术、量子传感科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和颠覆性概念研究。申请人及研究团队应在相关研究领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对项目指南中列出研究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但应突出研究重点,能够抓准并切实解决一个或若干个关键科学问题。因《指南》所阐述的研究内容高度概括,申请人及研究团队应当提前与指南发布单位深入交流以加深理解,鼓励优势互补、合作研究。

  高环境适应性的功能材料(ZD1)

  旨在融合材料学、核科学、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面向长时力热、低剂量辐照、复杂气氛、高过载等环境下材料应用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复杂环境下材料响应行为和机制,发展适应复杂环境的材料理论、设计新方法和先进制备技术,创制具有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核材料、含能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电池材料、气氛控制材料、结构支撑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推动面向国家具体需求的材料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主要资助内容:

  1.高聚物粘结炸药力热性能协同机制与调控方法(ZD101)

  针对高聚物粘结炸药长时蠕变大、力热性能不匹配等基础性问题,探索实现力热高效可控炸药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发展含能材料多尺度微纳结构组装的晶体调控方法;揭示粘结剂分子链远近程结构对粘结炸药力热性质的影响机制,研究力热匹配的新型粘结剂体系;发展表征界面成键特征的高分辨技术、界面缺陷的3D成像技术及界面建模技术;掌握界面缺陷对高填充复合炸药的力热性能影响机制及调控技术;开展高填充复合炸药体系的力热作用协同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建立热物理性能预测模型和调控方案,实现炸药力热物理性能的协同优化设计。

  2.高分子材料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性能定制(ZD102)

  针对高分子材料的高环境适应性需求,研究分子结构、交联网络、介观结构等多维度、多尺度、多层次结构,优化设计原理,实现高分子材料性能定制和高性能化。研究内容包括:常温固化的低应力、负膨胀和自修复热固性树脂的新原理和新技术;具有力学自适应能力的超弹橡胶设计与构筑,其应力水平超过0.2MPa时,应力应变增幅比小于1;基于表面微纳结构设计的亲水性高分子孔材料长效超疏水改性原理、技术和作用机制;非耗氧型常温不可逆吸氢柔性膜材料设计与构建,其饱和吸氢量≥150 ml/g20℃105Pa)。

  3.锂系氢化物的强韧化设计及在复杂环境中的损伤行为(ZD103)

  针对锂系氢化物在复杂热、力环境下的高适应性需求,研究锂系氢化物的强韧化设计与制备方法,认识其在复杂环境中的损伤行为与机制。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单晶陶瓷的高强韧特性,研究择优取向晶锂系氢化物的制备方法和晶粒沿特定方向生长的控制方法,获得厘米量级单晶样品,晶粒单一取向占比≥70%;研究微纳米晶锂系氢化物在电、磁等外场激励下的烧结致密化行为及强韧化机制,发展其在外场激励下的快速致密化烧结方法;研究锂系氢化物在复杂热、力条件下的损伤行为和演化过程,明晰热、力载荷下的裂纹萌生、扩展规律及微观、介观、宏观断裂机制,建立特定条件下锂系氢化物的断裂模型。

  4.跨尺度多孔质金属减振材料体系研究(ZD104)

  研究金属多孔结构材料的减振机制、减振模型、减振特性与力学性能耦合等科学问题,创新设计制备方法。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多孔金属材料的内在减振机制,建立减振物理模型、计算模型及其验证方法;研究组分-含量-微观组织-跨尺度多孔结构对材料减振、频响特性、表面吸附能力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包括材料属性在内的跨尺度微结构金属材料特征与轻质、减振性能评价方法;研究力学特性与减振性能协同优化的多孔质金属材料设计与制备方法,研制数种跨尺度微孔轻质金属减振材料,主要性能指标:比强度(Rm/ρ)优于5MPa.cm3/g0℃~50℃比损耗因子(tgδ/ρ)优于0.2cm3/g

  针对复杂场景的智能感知技术(ZD2)

  旨在探索如何融合传感、检测、人工智能和微纳制造等技术,获得复杂条件下多物理量传感与准确检测的智能感知原理和方法,由此构建新一代智能传感系统,并提升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综合智能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该方向研究将通过需求牵引推动智能感知技术的创新发展。主要资助内容:

  1.多层复杂结构状态变化在线无损检测技术研究(ZD201)

  针对空间受限的多层复杂结构表面形貌与结构间应力等微变化在线无损检测需求,研究适用于长期高精度、免标定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内容包括:表面形貌、结构应力等微变化与微振动、光、热等环境物理场的相互作用机理;作用效应的感知测量方法及其与结构状态参数的关联模型;微变化与结构性能变化的映射关系;感知测量材料或结构长时稳定工作的控制机理;传感单元长期工作自校准原理与方法等。

  2.多组分气体长期在线稳定检测技术研究(ZD202)

  针对狭窄密闭空间内多组分气体(H2O2H2O等)的同时在线检测需求,研究多组分混合气体长期高精度(检测限优于10ppm,检测精度2%FS)、免标定传感原理与检测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多组分气体与敏感载体相互作用的物性变化机理;气敏载体高选择性原理;多组分气体同时敏感的相互干扰与消除机制;微量混合气体高精度检测方法;检测单元长时稳定工作原理与性能提升技术;长期复杂环境下的原位在线校准方法等。

  3.复合敏感智能微传感技术研究(ZD203)

  针对微传感器多物理量(六自由度惯性量、温度、压力)复合敏感、集成兼容性等问题,研究多自由度复合敏感物理机制、微能源能量密度提升以及多单元集成微纳工艺技术。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多物理量复合敏感原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作用机理,构建三维空间结构的多自由度耦合、多物理量检测模型;研究微功耗约束下的多通道微弱信号检测、多环路控制及诊断校正技术,实现多路复合敏感信号的高精度检测;研究微型电化学储能元件材料体系设计及其功能层构筑方法,实现高致密微储能单元的长时间稳定工作;研究层间应力、多维度微制造工艺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提出多敏单元一体化加工方法。

  4.面向复杂环境的多任务AI大脑模型与架构研究(ZD204)

  针对体积、能源等资源受限条件下动态目标的复杂环境智能感知、多任务协同等问题,研究基于AI的多层级智能感知模型和自主决策体系,构建低功耗可重构的智能大脑硬件架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高动态目标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高精度仿真模型与高效计算方法,构建多物理参量多尺度仿真数据集;研究面向多物理参量的多任务AI大脑模型;研究不确定小样本环境下优化决策模型的在线学习方法,提升未知环境下自主决策的鲁棒性;研究高效硬件架构,支持神经网络结构动态重构、参数在线学习、多神经网络协同处理。

  材料性能提升的微纳表面重构技术(ZD3)

  旨在融合材料科学、表面/界面科学与微纳技术,对材料表面进行微纳米尺度加工与操控,达到材料表面形貌重构、组织结构调控、环境适应性提升、特定功能设计等目的,提高核材料、含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在特定使用环境中的综合性能。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材料的微纳尺度效应与应用、微纳尺度组织结构调控机理、表面微纳结构与功能设计等。主要资助内容:

  1.贮氢材料表面重构与活性调控(ZD301)

  针对贮氢材料表/界面的活性丧失等问题,基于表面重构的微纳技术,通过调整化学组分、设计微观结构和控制能量状态,探索增强表/界面活性的机理和方法,揭示重构层与基体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内容包括:研究贮氢材料表面/界面的形态成分、表面重构和微观结构对吸/放氢动力学(吸附/解离、溶入/析出)的影响;探索相关的原子/分子扩散机制,重构层与氢以及杂质气体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及其结构演变规律;研究贮氢材料表/界面异种重构层的形态——尺度的控制方法。

  2.储能材料表面重构及其表界面调控(ZD302)

  针对电化学储能材料衰变分解及功能层间融合扩散等物理、化学问题,采用表面重构技术,实现对储能材料表/界面的精确控制,减缓活性材料分解速率,提升快速响应速率。研究内容包括:基于高活性高比表面正负极材料的表面成分及其结构的精细控制,研究材料表面重构技术对材料热力学稳定性和电化学过程的影响,阐释表面微观结构和材料比功率特性及温度适应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发展与熔盐电解质相适应的新材料体系,研究表界面重构层对快激活特性和高功率输出特性的影响,揭示微纳重构技术对激活瞬态及输出瞬态动力学过程的作用机制;基于极低容量衰减率的高比容量正极材料及其电解质/电极表界面精细结构设计技术,探索表界面重构技术对界面阻抗及宽温域条件下离子输运特性的影响。

  3.活性金属表面功能化设计与制备(ZD303)

  针对高活性金属材料表面易被腐蚀导致材料性能退化的问题,发展控制(电)化学过程的微纳技术,对具有低晶格对称性、高化学活性的典型金属材料表面,设计并制备微纳尺度结构,以调控表面形貌、微观组织结构、缺陷状态或应力状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水、氢等高渗透性介质在表面层的阻滞机制,研究基体元素、杂质元素与稳定化元素的原子迁移动力学机制;设计制备具有耐腐蚀性能的同质异构层,材料表面粗糙度优于Ra 0.3微米,阐明耐蚀性能调控机理,在典型的氧气、氢气、水汽、盐雾等腐蚀环境中较基体腐蚀速率降低1个数量级以上;利用微纳技术调控表面形貌、化学成分与微观组织结构状态,提高材料表面耐磨性能、宏观力学性能尤其是断裂性能。

  针对信息安全保障的量子传感科学技术(ZD4)

  旨在围绕着量子传感技术基础,系统开展从结构分析到动力学响应、以及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尺度效应等方面的全链条研究。主要资助内容:

  1.运动系统的高精度量子测量技术(ZD401)

  针对各类运动系统的位置、速度等系统信息的高精度测量问题,基于冷原子气体和光力学系统,探索并在实验上实现可用于提高测量精度和系统可靠性的物理效应。研究内容包括:在超冷原子气体中利用自旋压缩等量子效应提高测量精度,实现量子噪声压缩超过10dB的多体纠缠态制备;在超冷原子气体中探索并演示多模干涉等可用于惯性系统高精度测量的量子干涉效应;在光晶格中制备强关联冷原子系统,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实现单原子水平的测量精度;在光力学系统中发展基于激光干涉、时间延迟干涉、量子压缩光源等手段的高精度磁场测量技术,原理性演示灵敏度力争达到1pT/Sqrt{Hz}

  2.小型化单元中惯性信号的高精度传感物理基础(ZD402)

  研究高精度惯性传感系统小型化所涉及的原子(自旋),光学,电热和电磁信号等多物理过程量子调控机理。揭示小型化高信噪比原子气室惯性信号产生、表征及其惯性敏感机制,获得惯性测量灵敏度和系统尺寸的定量关系。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微型激光高效泵浦、检测、芯片化无磁温度控制、小型化高效磁屏蔽以及干扰场抑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小型核磁共振陀螺大动态范围,高响应速度,闭环控制原理,突破惯性信号高速高精度处理软硬件关键技术,力争实现角速度测量灵敏度0.01o/sqrt(h)和长时间稳定性0.1o/h

  3.面向整体可靠性的信息感知及安全共享研究(ZD403)

  针对系统整体长时间可靠性保障的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关键物理量的原位在线测量方法以及关键数据分享的安全基础和实现机制。研究内容包括:针对特种材料与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基于磁性测量、同位素信号提取、稀疏数据成像等在线检测评估方案;针对系统整体可靠性的实际问题,研究基于量子物理原理的关键数据共享的安全机制(包括量子身份认证、密钥分发和加密信息网络攻击等);对信息采集和共享全过程,建立有数据支持和严格安全性证明的评估、预测方法。

  4.关于时空量子感知的高精度谱学(ZD404)

  围绕空间分辨的仿生功能单元的结构和光磁场响应,开展高精度测量技术的物理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针对结构和磁场响应动力学发展中子散射技术;应用带极化分析的中子小角散射技术研究磁感应单元在磁场响应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利用中子自旋回波非弹模式来跟踪动力学过程,实现大于2mm空间测量范围和10ns时间测量尺度;针对光场响应发展百飞秒(100fs)时间分辨二维光谱探测技术,侦测光激发诱导的体系超快动力学过程,阐明光激发在仿生导航中的物理机制。

  三、科学中心项目

  旨在稳定资助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前沿科学探索,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中心项目围绕科学目标,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中心项目只受理一个依托单位对指南专项内容整体申请,不受理针对某个专项指南的部分研究内容或课题的申请。重点支持方向:

  ZX1计算科学专项:科学计算与物理系统模拟研究

  项目概述:

  项目旨在支持由计算数学、力学、物理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以内在的多学科深度交叉与融合,围绕重大国防安全与科学工程技术问题为牵引的基础性、前沿性关键科学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以计算科学为手段、以算法为支撑的基础研究,提出新概念、建立新模型、发展新方法、发现新效应等,支撑国家和中物院相关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为中物院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

  研究内容:

  1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基础问题与物理实现

  从量子信息角度理解、构造并验证量子力学新型不确定关系;弯曲时空、高温高密度等条件下,以及量子相变点附近辐射场及物质的量子信息变化行为和规律;研究原子分子光学系统、固态量子系统、微纳光力学系统、量子生物及仿生系统中的微观动力学过程描述并发展相互作用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量子系统状态演化的精确调控,探索量子信息处理单元的可扩展性,并展示基于这些系统在量子传感方向的潜在应用。

  2.极端条件下量子关联材料的计算

  各种极端非平衡条件(高温、高压、辐射等)下量子关联材料(包含电子材料、含能材料、df材料、低维量子系统)中的掺杂理论和物性调控,各种极端非平衡条件下激发态电子和离子在含时外场下的量子动力学行为及演化,适合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的泛函和低维、强关联系统中多体效应计算方法的发展,发展多体体系的特征值方法,以及量子蒙卡与密度泛函的结合;各类强关联问题中的空间结构、电子轨道、杂质、缺陷、外场等对关联性质的影响及其物理机理,同时寻找调控关联性质的有效方式。

  3.复杂体系自组织结构与动力学的统计物理

  从统计物理的基本理论出发,研究活性物质、分子机器等非平衡体系的自组织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其一般规律;活性流体的流变特性、超流现象及自发集体运动;活性物质的响应特性及能量耗散;自适应系统序的形成、低维动力学和失稳过程;机器学习用于生物体的自适应行为研究;多尺度系统的模块结构和算法。

  4.基于扩散过程的介质成像和图像数据处理

  非局部扩散模型的建模分析和计算,半空间、波导等无界区域中电磁动力学、弹性动力学的建模、分析、计算与反演;开展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成像和单站无源定位追踪技术成像过程中由于空间结构、数据不足和噪音引起的(例如相位信息缺失,模型存在误差等等)不确定性分析,并发展模型重构算法。开发基于高性能计算机的X射线图像分析方法和软件,实现数据预处理到模型重构的自动化。

   

  ZX2高压科学专项:超高压技术与状态方程研究的前沿突破

  项目概述:

  本项目旨在支持超高压技术与状态方程研究,突破超高压加载技术,发展超高压同步辐射 X射线衍射、X射线吸收和X射线非弹性散射技术,分别获取等温压缩线、高压声子色散曲线/声子态密度,以及高压电子结构等微观参量,发展强关联体系第一原理计算方法,研究f电子过渡金属的高压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声子谱、相稳定性等,结合自由能模型,获得关于基于微观参量的状态方程物理建模与实验验证的全新科学认知,为研究极端条件下材料的压缩规律与动态响应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国家重大需求等提供技术支撑、奠定应用基础, 同时为中物院培养高压科学研究专门人才。

  研究内容:

  1.超高压加载技术与精密压力标定

  完善倒角式 DAC加载技术,突破静高压加载技术的压力极限,高压加载能力突破400 GPa;研究超高压条件下的传压介质密封技术,实现超高压静水压加载,静水压加载能力突破200 GPa;研究超高压绝对压力标定技术,提高超高压压力测量的置信度。

  2.等温压缩线与高温高压相图

  系统研究典型f电子过渡金属的超高压等温压缩线与高温高压相图,探索此类材料的超高压压缩特性与相变规律,为基于微观参量的状态方程物理建模中基态冷贡献的实验检验提供精密物理数据,等温压缩线的实验能力突破400GPa,高温高压相图的实验能力同时达到300 GPa5000 K

  3.高压声子色散曲线/声子态密度测量

  研究超高压加载下的声子色散曲线或声子态密度测量技术,突破声子态密度测量的压力极限,声子态密度的实验能力可突破200 GPa;系统测量几种典型过渡金属的高压声子色散曲线或声子态密度,探索可能的电声耦合对相变过程的影响,为基于微观参量的状态方程物理建模中晶格热贡献的实验检验提供精密物理数据。

  4.高压电子结构/电子态密度测量

  研究超高压加载下的电子结构与电子态密度测量技术,突破电子结构测量的压力极限,电子结构与电子态密度的实验能力突破200 GPa;系统测量几种典型f电子过渡金属的高压电子结构或电子态密度,探索f电子在高压下的局域/离域行为或混合价态性质,并为基于微观参量的状态方程物理建模中基态性质的确定和电子热贡献的实验检验提供精密物理数据。

  5.状态方程的物理建模与实验验证

  发展强关联体系第一原理计算方法,模拟计算f电子金属的冷压冷能、声子谱和电子态密度,并基于这些微观参量建立f电子过渡金属的完全状态方程。通过对比新获得的理论状态方程与超高压实验数据,进一步完善状态方程理论模型,为提高状态方程物理模型的外推或预测能力奠定基础。

  ㈢基础物理专项:聚焦系统集成发展需求的基础研究

  项目概述:

  本项目面向国家安全领域重大需要,组织一支精干稳定的科研队伍,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相关需求牵引下,围绕复杂系统集成的共性技术的科学基础,开展与规模设计精密化、服役稳定性可控和可证明安全性保障等有关的整体协同化的基础研究,支撑国家和中物院相关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为国家与中物院培养面向重大需求的科技人才。

  研究内容:

  1.量子感知技术的物理问题

  研究原子系综体系中自旋噪音的产生和抑制机理、利用量子资源制备能够抗自旋噪音的量子态,提升磁测量和惯性测量等目标精度;研究高温高压体系中二维光谱应用的基础问题,设计单次多时间二维光谱测量的实验方案,并应用到化爆反应通道等问题;研究量子效应在经典-量子复合系统的可靠性、不确定性量化和安全性评估中的作用、基于量子探测的信息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案和量子全息方法与小子样重构问题。

  2.面向特殊应用的核物理前沿

  研究XFEL光源对原子核量子态的相干调控、XFEL相干强光源对原子核衰变的影响,构建少核子原子核与强X激光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研究自旋回波及极化小角散射等先进中子散射技术、研究重元素材料的自辐照损伤引起的强关联效应,以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子自旋回波新技术。

  3.信息安全及其认证的量子理论与实验

  系统性检验已有的主要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的安全性;利用实验数据建立基于物理实现的量子设备高精度物理模型,并研究其不确定性,发展检验量子安全设备的系统方法;研究物理模型偏差和不确定性与量子密钥分发安全性的关系,分析量子安全方案在系统集成中的作用。

  4.高能量密度体系的理论物理

  研究温热稠密离子体和高温辐射场中粒子输运及能量沉积过程的强耦合效应、非平衡动力学效应和重Z元素离子和环境耦合形成的多体开放量子系统结构问题;构建稳定的并且电离能精确的多电子原子模型,研究强场原子多电离动力学过程,及其与等离子体性质之间的关系;发展精确计算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理论方法,拓展到核物理和高能量密度系统的应用,设计有效的物理观测量并应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手段、优化实验数据。

   

  四、申请注意事项

  1.本联合基金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组成部分,其申请、评审、管理和资金使用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管理办法》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2.本联合基金项目与科学基金其他相关类型项目共同限项申请,限制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及其共同限项项目类型以基金委正式发布为准。

  3.“培育项目”申请人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重点支持项目”和“科学中心项目”申请人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4.申请书资助类别选择“联合基金项目”,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或“科学中心项目”;附注说明选择“NSAF联合基金”,申请代码1须选择A06,申请代码2按实际研究方向选择相应学科申请代码(如A040204B030106E021101等)。

  5.申请NSAF联合基金时,应当根据2019年度资助的主要研究领域确定具体的项目名称,并在申请书正文开头说明所针对的研究领域名称(如:本申请针对“重点支持项目”材料性能提升的微纳表面重构技术方向中储能材料表面重构及其表界面调控指南内容,……),以便评审专家清楚了解申请人所针对的题目和内容。

  6.申请项目应当符合本《指南》的资助范围与要求。项目名称、具体研究方案、研究内容和目标等由申请人提出,要求申请人按照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联合基金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项目评审通过后,申请人及所在单位将收到签订“NSAF联合基金协议书”的通知。申请人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基金办联系,在通知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协议书签订工作。

  8.资助项目在执行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专利、奖励等,必须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NSAF联合基金资助[No.U1230*****(即批准号)]”,或“Supported by NSAF”,并按照协议中要求的“成果形式”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结题资料。

  五、联系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

      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

      编:100085

   人:蒲钔 李会红

      话:010-62327182010-62325069

  电子邮件:phy-2@nsfc.gov.cn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基金办公室

      址:四川绵阳919信箱6分箱

      编:621900

   人:王娜  刘冬燕

      话:0816-24803590816-2488728

  电子邮件:nsaf @caep.cn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