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讲课瞬间
从上世纪30年代为躲避战乱而到云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至今,60余年来,彭桓武可谓桃李满天下。凡接触过彭老的人,都被他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所感动。
留学英伦时,同学海特勒的一番谈话对彭桓武的触动颇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和法国理论物理学发展差别很大,德国很先进,人材济济,法国则不怎么样。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是专制和民主的问题。法国当时理论物理学权威是德布罗意,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很专制,学理论物理只能跟着他,别人都不行,唯我独尊。结果培养不出人来。德国有所谓慕尼黑学派和哥廷根学派,代表分别是索末菲和玻恩,他们比较民主,学生之间常有交流,玻恩的学生也可以去与索末菲工作,慕尼黑学派的学生也来与玻恩工作。这样互相促进交流,思想活跃,推动了德国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出了一大批好的理论物理学家。
从建国初始到清华大学开设了《普通物理》、《量子力学》和《数理物理方法》等课程,到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量子力学,到60年代在中国科技大学讲授《流体力学》,到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研制期间给学员们无数次地讲授理论、普及知识,彭桓武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家的德”——做研究如同做人,只有做人的真诚才能换来科研上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彭桓武从不因为自己出国留洋自居,他与同事、学生之间讲究的是“实事求是”,他赞赏韩愈提倡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许多现已成名的科研人员回忆师从彭桓武时的感受常常是感到他很慈祥,鼓励你提问题,在听彭桓武的报告时,可以打断他的报告,随时提问。“老师象‘钟’,你敲钟的劲越大,老师给你的回答就越深入!”彭桓武以这个形象的例子告诉记者,学问要靠学生与老师的交互碰撞,科学认识常常需要从争论中获得。
彭桓武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归纳为16字:“主动继承,放开拓创,实事求是,后来居上。”从青少年开始直到今天,他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规范自己的为人与治学。而这样的思想同样促使彭桓武对青少年的教育备加关心。他为中学生数理化杂志(高二版)撰文《学好数理化,终生将受益》,寄语中学生“以学好高中数理化为起点,可以进一步深造……个人的自学能力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大事,越早达到越好。我知道不少后来证明有成就的学者,都是在中学时便解决了这个问题。”彭桓武还请中学生注意:“高中数理化所讲授的知识,都是经过前人检查并证明是可靠的基础知识,一时一事可以存疑,切勿在此阶段标新立异。有中学生给我来信,痴迷与‘批判牛顿经典力学’,结果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其实,他那自以为有创意的想法是现代科学建立以前别人曾想过,但因其逻辑推论与事实不符而被放弃的原始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