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得:忆彭公二三事作者:胡思得   来源:院档案馆 发布时间:2015-10-08     访问量:

     ——彭公走了,留给我们无穷的思念。写此短文,寄托我们的哀思。1961 年彭桓武先生调入九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后,任副所长主管理论部,重点是中子和核反应方面的工作。我这个科研组是搞状态方程的,由别的副所长分管,因此与彭先生接触并不多。但在当时,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幸运,有机会能与彭公等众多专家一起参加学术研讨会。专家们精谌的分析能力,巧妙的粗估方法,深厚的学识功底,谦逊的求知学风为我们年青人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榜样。

    在突破两弹初期,无论是从各方面调来的科技专家,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人,谁都没有搞过原子弹。无论学问大小、资历深浅,在新的任务面前大家都很陌生。更重要的是,当时处于学术领导地位的专家们,都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在突破原子弹原理的“九次计算”过程中,我们承担计算任务的大学生,要把计算结果向专家们汇报,专家们审议结果为什么与苏联专家给的教学模型中的数据不一致。讨论非常热烈,经常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大学生对一些专家的解释不太同意,但不敢在会上直说而在一边窃窃私语,这个情况被彭公发现了,他说在原子弹面前,我们都很陌生,鼓励我们有什么话要说,大胆讲出来。此后,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胆子越来越大,敢于与这些大专家“平等”地讨论。就这样,在彭公等大专家的引导下,在我们科研群体中就比较自然地形成了一种能畅所欲言、平等讨论、教学相长、十分有利于鼓励创新的学术气氛。

    突破两弹时,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彭公一个粗估“法则”:3 等于无穷大 。也就在“九次计算”攻关中,讨论计算结果与“标准答案”的偏离,物理学家、力学家、数学家从各自熟悉的专业角度对结果进行审议,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质疑。由于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免产生西瓜芝麻一把抓的现象。这时彭公提出了上述的粗估法则,引导大家抓主要矛盾。这个法则的意思是先考虑两个因素,把它们的影响结果进行比较,相除之后,如果比值大于3,就先不考虑做分母的那个因素,即暂把它当成零,(相当于比值成为无穷大),集中精力先把做分子的那个因素研究清楚。然后再研究次重要因素的影响。彭公的这个法则,使我们从眼花缭乱之中,理出了头绪,分解了困难,简化了问题,加快了研究进度。这种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也成了突破氢弹的利器,又成功地应用于整个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中。

    在突破氢弹的战斗中,彭公协助邓稼先,指挥黄祖洽、周光召、于敏三路大军探索氢弹奥秘。那时的情景确是群情振奋,日以继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广大科研人员和专家们的智慧、灵感和创新精神被高度激发出来。功成之后,九所于80 年代初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大家公推彭公为第一获奖人。当大家把奖章和奖牌交由他保存时,彭桓武院士坚决不收,提议放在研究所里,让所有为这项事业贡献过力量的人们共享。他随手写了一副对联:“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这一方面确是突破两弹的真实写照,是突破两弹的宝贵经验,但同时又折射出彭公崇尚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淡泊、宁静、谦逊的高尚品格。从中我们也再一次体会到在完成伟大的科学工程中,发扬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重要。这是彭公留给我们的榜样和宝贵启示。

    彭公调回中国科学院后,仍然关心我院的事业发展。他是我院聘任的高级科学顾问,我院好几次重要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他都应邀出席指导。彭公对事业、对学问的追求是执着的,但对生活的要求却是非常之低调。我们好几次到彭公家中去拜访,发现他生活过于简单,孤身一人,无人随时照管他的起居。我们曾提出由九所派一个公务员来帮忙,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他自由自在习惯了,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彭桓武先生走了,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所建立的功勋,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上,他为我国理论物理学所奠定的基础和创建的成就,将继续鼓舞后来者攀登新的高峰,他高尚的人品和学术风格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