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星”的故事作者:网络转载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9-30     访问量:

  1997年10月6日傍晚,白天多云的天气渐渐转晴。坐落在河北省兴隆县崇山峻岭中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北京天文台)观测基地,大视场多色巡天科研团组的工作人员做好了60/90公分施密特望远镜观测前的准备工作。这天的观测任务由研究生陈锐(现在美国伊利诺宜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和观测助手李向阳完成。

  按照排定的工作计划,这天的主要观测任务是做侧向星系NGC6503的深度测光,然后对伽玛射线暴天区(MG97)的光学余辉进行监测。预先排定的观测持续进行了三个多小时,之后,根据当时课题负责人之一朱进博士(现任北京天文馆馆长)的临时安排,又追踪拍摄了一颗彗星,这颗彗星约有10等星的亮度,彗尾清晰可见,陈锐在观测日志上注释说他甚至怀疑又是一颗“百武”彗星!遗憾的是,进入后半夜,天空开始起云了,正常的巡天观测不能继续了,于是工作人员把望远镜转入了小行星搜寻计划(SCAP)观测模式。SCAP是科研团组于1995年5月开始,利用天文晨昏以及非高质量天文观测条件,专为发现小行星和近地小行星设立的观测计划。由于采用了先进的CCD探测设备,和一套计算机全自动搜索和探测程序,该计划执行一年多来,在小行星发现数量上就进入了国际前列。

  第二天的数据处理结果发现了多颗移动天体,科研组为每一个都取了临时的代号,并将观测数据报送给了设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文台的国际小行星中心。

  经过证认,其中一颗代号为B07547天体被确认是一个新发现的小行星,并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暂定编号1997TS18。自此之后,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科研组加强了对1997TS18的追踪观测,并多次“捕获”到它。终于,在主要基于国家天文台的观测资料,可以准确定出它的运行轨道根数之后,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02年11月20日正式公布赋予小行星1997TS18永久正式编号48798,而且其命名权归属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彭桓武先生一生治学勤耕不息、开拓创新;为人淡泊名利、乐观豁达;为师学术民主、奖掖后进,为我国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科学界学习的楷模。

  为了宣传并弘扬彭桓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根据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建议,国家天文台决定将这颗1997年在彭桓武先生诞辰日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彭桓武星”,并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提出申请。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06年6月13日发布第56919号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4879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彭桓武星”。从此,这颗承载着彭桓武先生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天体永远遨游寰宇,光耀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