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功勋 人之楷模

  

    因工作上的缘故,《朱光亚院士八十华诞文集》编委会杜祥琬同志将此书初稿送与我看,并特邀我题词。题词不妥,但能够率先拜读《文集》,则感到十分高兴,且借机抒发对他敬重之情,也正合我心意。我还在上大学时,就闻知朱光亚的大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前,我在原国防科工委几个基地工作,对朱光亚同志有了进一步了解。后我调入原国防科工委机关工作,特别是总装备部成立以后,与朱光亚同志在一起工作,亲近相处,耳闻目睹,更加感受到了他的渊博学识、杰出贡献和高尚人格,对他更为敬慕、敬重。读罢《文集》,感受更深,便写了些读后感。

  《文集》从多个方面概括了朱光亚同志的溢彩人生。朱光亚同志在众多方面极富传奇,我们可以从本书中略见一斑。朱光亚同志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便与邓稼先、李政道、杨振宁成为挚友。大家都知道,他们均成就非凡,朱光亚、邓稼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李政道、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四位物理大师的相遇,称得上是我国科学界的一段历史佳话。在物理研究方面,他孜孜以求,笔耕不辍,发表了诸多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提出了不少极具前瞻性、战略性的意见建议。在海外留学期间,他担任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职务,经常组织爱国进步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毅然归国,并以肺腑之言呼唤海外学子回来建设新中国。在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担任教师期间,他以三尺讲台为阵地,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培养了一批新中国急需的物理人才特别是核物理专业人才,还参与领导组建了这两所重点大学的物理系和原子能系。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他作为志愿军的一员,横眉冷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参加了板门店停战谈判。在核武器、核反应堆、核基础技术、核军控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他组织指挥技术战线上的精兵强将,集智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攀登上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为国家作出了永载史册的杰出贡献。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等领导职务期间,他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勤奋工作,被称为“科学帅才”。

  《文集》从诸多领域展现了朱光亚同志的杰出贡献。在核反应堆领域,他领导和带领科技工作者,自行设计、制造、安装并稳定运行了我国第一座轻水零功率装置,组织开展堆物理研究,为我国自行研究潜艇核动力、核电站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组织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高技术研究领域,他作为国务院高技术协调指导小组成员,参与了我国“863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与跨越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科技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领域,他参加了包括《十二年科学规则》在内的一系列国家科学规划的制定,领导了历次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的研究,有力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可以说,朱光亚同志是与新中国科技事业,物别是国防科技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

  《文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朱光亚同志的高尚品德。从海外学成后毅然归国,抛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生活待遇,我们看到了他赤诚的爱国热情。从他作为九院领导,与同志们一同在戈壁试验场上顶风沙、战严寒、斗酷暑,我们看到了他身体力行的崇高风范。从他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捐献巨额资金,我们看到了他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念。从他为新中国科技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呕心沥血,埋头苦干,我们看到了他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从他那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再三修改的科研报告和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从他那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传带新人,我们看到了他儒雅的长者风范。从他那谦虚、谨慎、宽厚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他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从他那日常穿着褪了色的旧军衣、旧外套上,我们看到了他朴实无华的生活观念。这些是朱光亚同志几十年人生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先进思想在他身上的生动体现。他那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魅力,常常感染着与他相处的每一个人。

  高山景行,人所仰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朱光亚同志一向谨言慎行,从不提及自己的功绩和贡献,不让媒体宣传自己。因此,这本第一次全面、概括反映朱光亚同志辉煌业绩的《文集》就显得特别珍贵。这是我国国防科技特别是核技术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崇高精神、光辉品格的生动教材,是爱国主义和“两弹一星”精神的生动教材。我相信,每一个读到这本《文集》的同志都会从中得到科学的启迪、精神的鼓舞和灵魂的升华。我希望更多的反映朱光亚同志和老一辈科学家事迹和精神的作品问世,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我衷心祝愿朱光亚同志健康长寿,为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作出辉煌的贡献。

                                          (文/迟万春  总装备部政委)


       

 共1页  1 

文章录入:方军 责任编辑:方军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