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63计划看朱光亚学术思想

  

    美国总统里根于20世纪80年代抛出SDI(星球大战)计划,紧接着欧洲提出“尤里卡”计划。面对国际上高技术竞争与挑战,我国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著名科学家于198633日联名上书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建议。198635日,邓小平同志指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此后国务院组织了全国20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专题研究,制订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建议。

  朱光亚院士作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亲自参与组织和指导了专家论证工作,对中国发展高技术的具体项目的设立、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等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1986111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986]24号文件正式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我国宏大的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开始组织实施。这时朱光亚院士担任了国务院高技术计划协调指导小组成员,他一直负责国防科工委领导的航天技术领域和先进防御技术领域的组织实施领导工作。对确定两领域及各主题的专家组人选、各主题发展方向与目标、研究发展战略、方针和技术路线,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朱光亚院士对863计划的指导,不仅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广博知识、作为领导者的经验和远见卓识,也体现了他在科技实践中形成的学术思想,如着眼战略性高技术、重视总体概念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科技信息的分析评估、技术集成的创新、学科性的基础研究以及军民结合的思想、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思想等。

  着眼战略性高技术

  863计划论证阶段,朱光亚就明确提出:“专家工作班子这次要讨论制定的是战略性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计划建议”。高技术是指工作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的技术,是一个比较宽的概念。“科工委科技委用‘战略性高技术’这个提法,是根据邓小平主席对四位专家的信的批示考虑的。”即要从高技术群中选择那些有“二两拨千斤”能力的高技术。战略高技术是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全局性重大影响的高技术,是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

  这一指导思想,对863计划领域和主题的设立,它们的内涵的确定和动态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做到了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他特别重视有国防背景的航天领域和先进防御技术领域的论证,对两领域的组织构建和框架的形成,以及任务确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重视总体概念研究

  863计划的起步阶段,朱光亚院士几乎参加了领域及其主题专家组的所有工作会议并亲临指导。由于当时我国在高技术领域还缺乏基础,不知道如何迈好第一步。这时他特别强调要做好软科学概念研究,并具体提出了概念研究的几个层次:(1)顶层战略层次的概念研究,即研究国家军事战略方针所决定的对领域、主题的需求牵引及其地位和作用。(2)物理层次概念研究,即研究系统技术的物理机制,物理概念。(3)系统技术层次概念研究,即研究系统的总体概念与技术分析等。(4)体系层次的概念研究。这一切,首先要具体化到关键技术与关键物理问题的技术分解和落实实施。

  朱光亚院士对先进防御技术领域某主题提出,在概念研究阶段要淡化工程概念。不要总想上大工程做演示试验,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目标体系可以有个总体设想,没有一个总体设想没办法抓。有总体设想可理出哪些是关键技术问题。但有设想又不能当真工程去做,“重在认识和理解物理机制与关键技术”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使主题在存在定理未证明的情况下,正确确定牵引技术发展的阶段目标(虚态牵引)。并针对这个目标,深入开展总体概念软科学研究,同时认真地研究各项关键技术,以及相关的重要物理机制,通过概念研究,初步回答科学技术可行性问题。

  对航天技术领域,他强调要首先做好顶层战略层次概念研究论证工作,并提出9点意见,首先是“适度目标的选定,要注意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的研究”,“建立空间基础设施只能是适合我国国力的配套的空间基础设施”等等。

  他对载人航天技术除了顶层概念研究论证外,对具体系统概念研究也十分关注。19888月他指出,要求“目标要具体,不能老停留在‘模块式、规模适当……’这样的定性语言上。就规模(尺寸、重量等)而言,可以(也应该)允许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案。”要坚持大系统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做法。

  19892月,他具体提出“空间站采用模块式结构、规模适当、有人短期照料”,“采用无毒、低成本、高性能液体燃料大型运载火箭”,“空天飞机只能开展适当跟踪性预研工作”,“实现载人航天,要有一个实验阶段”。要把必须考虑到的各个侧面论证课题清理一下,“包括发射场地问题、大件运输问题、测控与数据中继传输问题、生保系统(含救生)问题等。”

  199110月,他又提出要抓紧载人飞船可行性分析论证工作。他说:“苏联专家既然已讲明‘联盟号’已过时,并已有了下一代飞船方案,应当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经验教训有哪些,技术进步又是哪些,这对我们考虑我们的技术途径是很有参考借鉴意义的。”

  在航天领域专家委第10次工作会议上,他说:“为了将概念研究进行好,应该用初步蓝图指导,因此其中有些线条是模糊的,先画虚线进行研究,使其逐步清晰。概念研究和大系统论证互为促进,最后修改形成蓝图。”由于确定了正确的发展蓝图,航天领域在2000年圆满完成15年的任务目标,通过了著名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的验收。

  不断深化发展战略研究

  航天技术和先进防御技术两领域所涉及的都是国际高技术前沿项目,是开创性的、高难度、长周期的大科学攻关项目。这样的重大项目如何发展,才能不花冤枉钱,不走弯路,取得高效益?朱光亚院士首先提出的是要求各领域主题要做好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发展战略研究制订出本领域主题的发展蓝图,明确研究方向、任务目标、指导思想、研究重点和具体技术路线发展策略等,走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发展之路。

  19903月,在先进防御技术某主题专家组工作会议上,他说:“主题工作要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对别人的东西还不大清楚。因此,要对国外的情报信息进行深入的评估分析,不要只停留在情报调研的水平。要通过评估分析,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勾画出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蓝图和发展战略目标。目前的着眼点在于分析跟踪的对象,认识和理解其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不能盲目跟着外国人跑,要有判断地进行跟踪研究。我们主题工作着眼点是发展科学技术基础,限于我国的财力情况,不可能短期较量,要做长期打算,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他的指导下,该主题于1990年完成并上报了《主题发展蓝图设想》,并得到国务院高技术计划协调指导小组的批准。从此,开始了关键技术攻关和先期技术集成实验阶段。

  航天技术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论证工作是在朱光亚院士直接关心指导下进行的。朱光亚院士就载人航天的意义指出: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标志,并显示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对保持大国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着突出的作用,它能带动科学技术中许多领域的发展。中国的载人航天是一定要实现的,中国人迟早要上天的!

  在朱光亚院士的批示下,航天领域专家委于19897月完成并上报了《关于〈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发展纲要的初步意见(汇报稿)〉的请示》。19903月,朱光亚院士和科技委王寿云副秘书长在“对载人航天意义的再认识”一文中再次阐明载人航天的意义。他们从载人航天与国家威望、战略威慑、军事应用、商用潜力等方面深入论证,认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诸方面考虑,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是十分必要的。

  199218日,中央专委召开第5次工作会议,讨论了载人航天的问题,同意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从发展载人飞船起步,迈出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并相继开始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和组织实施阶段。在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顺利实现我国首次太空飞行的今天,回顾朱光亚院士在载人航天方面的学术思想和有关指示,确实非常重要。朱光亚院士还指出,发展战略研究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高技术新进展、新动态、新情况持续进行,不断地深化。这对实际工作起重要指导作用。各主题每个5年计划开始,都首先抓好发展战略深化研究。

  1993年,根据国际形势的巨变,国际军事战略格局的发展,中央军委确定了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把未来军事斗争的重点放在可能发生的新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上”。朱光亚院士向专家组传达贯彻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精神,要求先进防御技术两个主题按新军事战略方针深化自己的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及时对主题的发展方向进行动态调整。

  在他的指示指引下,两主题分别完成了“新形势下主题发展战略的深化研究”报告,并在新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开始向系列先期技术集成实验阶段迈进。

  重视国内外信息评估分析

  朱光亚院士在领导开展863计划的工作中,十分重视对国外高科技发展信息的评估分析。他对听到国外的各种信息都要求对信息来源,可靠性,正确性和权威性进行认真评估,对一些道听途说或夸大事实的信息通过研究分析予以排除,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掌握事情的全貌。在两个领域的有关会议上,朱光亚院士曾多次强调过这方面的学术思想。

  他建议先进防御技术两主题要认真研究美国物理学会的报告《定向能武器的科学技术》(简称APS报告),认为APS报告对SDI未来的分析很有战略眼光。报告建议美国政府不要急于搞工程搞演示,而是首先老老实实抓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的5点建议是符合实际的。主题专家组成员都认真学习了APS报告,对确定两主题发展战略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19919月,朱光亚院士要求先进防御技术两主题专家组做好对SDI的再评估和对发展战略的再思考。他说再思考是当前国际形势下的要求。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政治、军事、科技态势发生很大变化,要从更高角度来研究我们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我们的认识。从里根到布什,美国的SDI计划有很大变化,需要我们再思考,进行再分析评估,结合我们的工作进展,对技术问题做出一些判断,两个主题要交流评估一次。

  遵照他的指示,199111月下旬,两主题召开发展战略再思考研讨会,会后完成了“对国际空间防御技术发展趋势的再评估和我国863计划先进防御技术的再思考”一文。

  朱光亚院士认真看后,认为“再思考”写得比较深入,认识比较一致,这在当前形势下是很有必要的。他说:有人说冷战结束了,搞核裁军了,还搞先进防御技术有什么用?我们对此要冷静分析,这两年国际形势变得很快,也有人说“冷战一”结束了,还有“冷战二”存在。总体组要跟得紧些,认真对待,经常分析研究,找出对方的薄弱环节。他还讲了希腊神话中无敌英雄赫拉克利斯的故事,这位英雄力大无敌,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他的脚后跟。我们也要找出对方的弱点,统一思想,想出对策,坚定不移发展我们的先进防御技术。

  当对某主题的发展方向出现不同认识时,朱光亚院士又指导该主题专家组进行了“再思考”。并指示专家组召开组外专家征求意见会,发扬学术民主,邀集了科技界多方面的专家领导开会,汇报了主题的“再思考”报告,并听取了专家和领导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使主题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也使这个高难度、费口舌的主题得到了科技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重视先期技术集成实验

  某主题为了对系统的科学技术可行性做出判断,抓紧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首先作好总体概念研究,同时弄清有关的物理问题,突破各项单元技术,重视技术路线的论证,创新和选择。二是通过一系列先期技术集成实验(PTIE)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验证。在单元关键技术攻关基础上,及时进行先期技术综合实验(PTIE)是发展高技术项目的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19938月,朱光亚院士参加了某主题专家组第20次工作会议,听取了“关于先期技术集成实验的设想与初步方案的报告”。对PTIE的提法表示赞同。为了作好系统的可行性研究,首先是要做出科学技术可行性的判断。为此,在弄清有关物理问题和突破各项单元技术的基础上,要通过一系列先期技术综合实验,进行全系统的试验和演示。对这样一个高难度、多环节、多因素的研究对象,综合性的实验研究尤其重要。

  先期技术综合实验(PTIE),是一个物理和技术目的明确的实验系列,此系列的安排是从易到难,由简入繁,集成度由少到多,由基础性到系统性,其目的在于及时而循序渐进地验证物理和技术的可行性,检验全过程各物理因素的影响和系统各环节的接口和匹配,验证和演示全系统的能力。直至初级实验样机和试验样机的研制与演示试验。

  1995年秋天,某主题正在进行第一次PTIE实验。朱光亚院士亲临现场观看实验,并对实验的成功表示祝贺,对参试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他指出:“这次实验使全系统可行性研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是对主题研究工作的一次成功的检阅,为‘九五’及21世纪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实验的特点:

  第一是,采用PTIE的办法,提出明确目标,科学论证技术路线,总结和吸取国内外强激光研究的历史经验,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大力协调,从而带动全局以较高效率实现跨度较大的技术进步。

  第二是,学习核试验的经验,组成现场作业队,把‘863’机制的专家组决策、指挥与各行政单位的支持、保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施PTIE系统性外场实验的适当形式。

  第三是,通过这次PTIE实验,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信心,提高队伍的科学技术水平、战斗力和为共同事业奋斗的凝聚力。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再接再厉,艰苦奋斗,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做出贡献。

  199511月,在国防科工委召开的预研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朱光亚院士指出:“我认为先期概念技术演示包含的一个实质性内涵就是新技术的综合集成。演示验证的目的是考核技术综合集成的工程化应用效能。先期概念技术演示过程要求进行部件级或分系统级的技术综合集成,以深入考核技术综合集成的可行性和风险以及相关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兼容性,为进一步进行全系统级的技术综合集成提供成熟而实用的预研成果,这样可减少技术工程化应用的风险,提高产品的研制效率(降低研制成本,缩短研制周期。美军的研究表明,演示阶段所花费用通常只占武器系统全寿命费用的2%3%,而据此所作的技术选择或决策却决定着以后80%以上费用的花法与效益)。可见,先期概念技术演示阶段实际上就是技术综合集成的第一次努力,也是技术转移到解决作战需求的第一步。当然,国情不同,对美国的做法,我们不应照抄照搬,而应从我实际出发进行试点、总结和提高。”

  接着,针对PTIE试验,朱主任指出:“最近,我国‘863’计划某主题专家组组织领导了一次初级技术综合实验(PTIE),就是高技术预研工作的先期概念技术演示的又一实例。这次实验包括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这是对全系统的一次成功的技术综合集成演示。有关军兵种等单位应邀派技术人员参观了实验。这次先期概念技术演示,使系统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1997年到1999年,该主题又进行了3PTIE实验,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199811月初,当他听到某次PTIE试验一项重要试验任务首次成功的消息时,非常高兴,响亮地说:“好!代我向大家表示祝贺和感谢!”朱光亚院士还亲自参加了该主题4PTIE试验的成果鉴定会。对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并提出殷切的希望。

  20011月,由著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这一主题工作进行评估验收。验收组对该主题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发展战略研究选定了正确的技术途径和发展方向;研究方面取得大跨度发展,4PTIE实验验证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可行性,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前列,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主题“高质量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重视基础研究

  朱主任在领导高技术项目过程中,还十分重视基础研究。他认为,高技术要鼓励创新研究。为此,要支持学科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发展的后劲。高技术发展需要深厚的科学技术基础支撑,二者密不可分、血肉相联。因此,863计划开始阶段,就以部分资金放到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新概念新构思的创新基础研究,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人才成长。

  在王淦昌、王大珩、于敏等科学家的积极倡导下,1993年一项新的重要主题项目纳入了国家863计划。

  当时朱光亚院士对这一项当时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新的重要项目十分关心和支持。为使这项工作纳入国家863计划,前后听了多次汇报,作了很多指示,从下到上,做了许多沟通工作,花费很多心血。

  在这个新的主题成立大会上,他传达了江泽民主席的有关指示。在鼓励大家发扬“‘863’精神”,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推动这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经费不落实,有些工作环节推不动,表示忧虑和焦急。他要求有关部门通盘研究一下,向上汇报,尽快打通有关环节,落实有关问题。为了不影响新主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与国防科工委的其他首长们商量决定,在国家的经费还没有落实之前,采取先垫支的办法。

  远见卓识的朱光亚院士看好了新主题项目的发展前景,认为目前还是基础研究阶段,要做好较长时间的安排,要做好国际合作。

  当主题专家组正式成立以后,他一直关心工作的进展情况,对许多问题了如指掌,并做出具体指导。1年后,他在听取主题专家组工作汇报后,又做出具体指示:“可安排一个小型汇报会,请科学院有关领导,包括机关同志参加,汇报一次,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关于加工中心问题,要请光学专家参加论证”。“关于两个重点实验室的问题,研究内容要相辅相成,要更加明确一点”。“于敏同志说两个重点实验室很重要,很需要。但要求工作方向上要明确,做的研究工作要有明确目的。”

  与此同时,朱光亚支持发展相关技术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目标明确、规模经济、技术先进、物理精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道路”。“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明确目标: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最经济的规模;积极吸收外国的先进成果,采用最先进的单元技术;由近及远,逐步明确其真正的需求和研究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制定、提出预研的具体计划。”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加强基础性研究,光亚院士十分重视863计划重点实验室的建设。1991年他在一次批示上写道:“科工委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问题上的一些考虑,凡适用于‘863’计划项目的,也应提请‘863’专家委员会()考虑,搞好各申请实验室内涵外延的论证工作。”

  在重视实验研究的同时,朱光亚高度重视理论和数值模拟工作,他强调“软科学”的重要性,他在1986年一次会议上说:“要重视基础研究,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相结合。这不仅是考虑到可以少花一些钱,同时也是为了使系统分析等基础工作搞得更扎实,目标尽可能选得准确些,尽可能避免以后走弯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此深有体会。他的这些思想至今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863”航天技术领域和先进防御技术领域的3个主题的成就,汇聚了领域和主题专家组全体成员和一线科学工作者的精诚与智慧,倾注了朱光亚先生大量的心血。美丽壮观的高技术之花开在华夏雄伟的大地上,也开在80高龄的朱光亚先生心里。

        

       (文/杜祥琬 闵桂荣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曾任国家863激光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闵桂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科技委副主任,曾任国家863航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共1页  1 

文章录入:方军 责任编辑:方军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