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院长赵宪庚在朱光亚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
一年前的2月26日,德高望重的战略科学家、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卓越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朱光亚先生辞世,学界痛悲,举国痛惜!今天,我们在此隆重纪念朱光亚先生,深切缅怀和追思他的丰功伟绩,总结和学习他的崇高品格,继承和发扬他的科学精神,对新形势下推动核武器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中物院全体干部职工向朱光亚先生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向朱光亚先生的家人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为我国核武器事业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核武器事业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一、丰功载史册,伟业入民心
朱光亚这个名字,不仅让他的祖国自豪,也给世界带来一份属于中国人的荣耀,必将永远与中国核武器事业一同载入史册。朱光亚先生是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卓越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是为新中国发展壮大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半个世纪以来,从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到跨出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从担任核武器研制科学技术总负责人到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从推动核试验技术的发展到禁核试条件下核武器研制的“两个转移”,从领导“863”计划到全力支持我国核武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他始终是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始终处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科技决策的高层和前沿,在我国核武器事业的每个重大转折点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为中国特色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创建及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朱光亚先生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是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他代表了一个时代”,“原子弹、氢弹研制中杰出的科技帅才”,“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人们满怀无限的景仰,把最深切的思念和最崇高的赞美献给这位良师益友和科学巨人。今年2月3日,作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予他这样的评价:“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朱光亚先生一生伴随我国核武器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新中国的强大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及其震撼人心的崇高风范和精神力量,将永远铭刻在祖国和人民的心中。
二、风范长存,后辈永怀
朱光亚先生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带给我们不竭的动力源泉。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今天我们在此缅怀纪念朱光亚先生,就是要以他的精神来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一)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爱国奉献堪称楷模
朱光亚先生始终把国家需要作为最高需要,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以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彰显了爱国知识分子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历史责任,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面对旧中国的羸弱,他赴美发愤苦读,始终密切关注祖国的命运,新中国刚成立,他奋笔写下《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大家回国参加建设,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克服艰难险阻,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把爱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无怨无悔地将毕生的聪明才智献给了一生挚爱的核武器事业,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全部倾注在国防建设上,诠释了一个赤子的真挚浓烈的爱国情怀。
(二)谋在前瞻、行在创新,战略眼光远大深邃
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朱光亚先生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以其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和运筹帷幄,开拓进取,不断将核武器科技事业推向新的高峰,是名副其实的“科技众帅之帅”。从建院初期的组建队伍到建立研制基地,从原子弹攻关的纲领性文件到两弹突破,从应对禁核试挑战到推动“两个转移”,从组织领导“863”新领域研究到高新技术装备的成型,朱光亚先生始终以其前瞻的战略思维和敏锐的政治眼光,高瞻远瞩,准确判断国际态势,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制定战略规划,全面做好顶层设计,以此总揽全局、统筹推进,保证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披荆斩棘,沿着正确道路勇往直前,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试验次数、最少的经费,达到核武器研究的国际水准,推动高新技术取得跨越发展,为禁核试下保持我国核威慑力量始终有效打下坚实基础。
(三)严细慎实、协同攻关,科学求索永攀高峰
朱光亚先生一生献身科学、尊重规律,始终以严细慎实、坚韧执着的精神不懈探索、攻坚克难,求索进取是他一生科学实践的生动写照。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奋战在科研一线,朱光亚先生始终不改科学工作者的本色。在原子弹攻关时期,他一边负责科研组织工作,一边亲自参与中子点火具体研究,既抓技术指导和业务协调,又抓队伍建设和管理,既要亲笔撰写规划报告和科研工作制度,又要深入现场组织试验和参与研制,从大处到小处,他始终把严谨细致、科学求实作为基本要求,事事亲力亲为、仔细斟酌、精益求精;同时始终把科学民主、大力协同作为攻关法宝,积极倡导和率先垂范科研“三步曲”,坚持博采众长、群策群力。靠着严细慎实、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依靠科学民主决策和全国大协作,高效完成每一次大型试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快速实现了核武器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他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严谨治学、处事务实、大力协同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已成为中物院科研人员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四)人才为重、兴才为责,倾心育人功在长远
朱光亚先生一生重才育才,始终把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作为事业承继的重要工作,终身不辍、倾注心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锻炼和造就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成为几代中物院人深深敬仰、倾心追随的领导者和引路人。我院建院之初,他着眼于核武器研制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贤任能,广纳人才,汇聚起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陈能宽等杰出科学家在内的多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组成了核武器研究工作的“黄金阵容”。在研制工作中,他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出成果、出人才,通过重大任务实践锻炼科技人才;同时不遗余力地倾心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对年轻后进注重启发思维,循循善诱,对有造诣有潜能的年轻人才大胆提携、委以重任。他多次提出:“要重视并安排好人才的培养,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让那些有才华、有创新精神、敢于拼搏的年轻人挑重担,使我们科研工作增加活力,后继有人。”在核武器研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历程中,在朱光亚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一批批科技人才成长起来,为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实现新的跨越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五)淡泊名利、立德立功,大师风范高山仰止
朱光亚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惟一考虑的只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有他倾尽心力、孜孜以求的核武器科技事业。在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朱光亚先生为我国核武器事业默默耕耘几十载,贡献卓绝,成就斐然,却从不居功自傲,他总说“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只要时刻感到自己身处祖国科研的前沿,时刻为科技兴国的大业做着踏踏实实的工作,这就足够了”。多年来,媒体上鲜见对他的报道,只因稿件到他那里不是被扣下,就是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科技历史文献中他撰写的文章,更是只谈别人和集体,从不谈自己。当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巨额奖励后,他马上捐出并叮嘱身边同事不要宣扬。人到无求品自高。朱光亚先生以谦逊淡然的人生态度深刻诠释了一个科学家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和高尚品德,如同寰宇中那颗明亮的“朱光亚星”,坚定永恒地放射着光芒,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弘扬。
三、哲人虽逝,其道犹存
祖国和人民给予朱光亚先生崇高的荣誉,称他是“奋力挺起民族脊梁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而他却把自己的一生简单地概括为“这辈子主要就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一生为一件大事来”已成为民族永恒的记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哲人虽逝,其道犹存。作为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后来者和继承人,我们将在先生的光辉指引下和精神激励下,继承先生终身之志愿,接过先生未竟之事业,坚定不移地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矢志不渝地推动核武器科技事业开创新的辉煌。
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一年来,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沿着朱光亚先生留下的光辉足迹,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和要求,全面谋划和推进三元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开放和融合,力求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家解决战略性安全问题的重要研究院,全力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年来,我们圆满完成了科研生产任务。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和科研能力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和支撑,坚持“人才强院”,突出抓好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和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加大各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科技布局,加强科研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大力协同、集智攻关,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适应新的三元发展战略需要,不断强化战略谋划能力,突出研究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院所管理体制调整,创新科研生产分类分层次管理,改革科研保障和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为构建适应新战略需求的体制机制迈出重要一步。这些工作必将为推动我院事业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朱光亚先生走了,他的光辉永驻,他的精神永存。他的一生参与、见证、记录了中华民族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他的精神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成为我们终身学习的楷模和典范。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既是为了回顾朱光亚先生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更是为了将对他的无比敬仰和深切思念化作执著追求、矢志奋斗的不竭动力。当前,我院事业正步入全面推进三元发展战略的新时期,履行新使命,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需要我们全院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神聚力,自觉以朱光亚先生为榜样,继承和发扬“两弹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坚决履行好“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崇高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以敢于超越、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努力推动中国特色核武器科技事业攀上新的高峰,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